小時候家裡芋頭的吃法是蒸熟切厚片,沾著大蒜醬油一起吃的,一直以為這是獨有的吃法,因為在外頭,芋頭大多是吃甜的,尤其超愛冰冰涼涼的凍芋,這是高價甜品來著,遇到也很難下手,多半是吃用叫賣貨卡賣的草湖芋頭冰,那段台灣國語的叫賣超級經典,根本是那個年代的共同回憶。
有一次在浙江蕭山的金馬賓館,老闆心血來潮點了一盤奉化芋頭,居然也是切了厚片沾醬油來吃,這芋頭比台灣產的更適合這種吃法,個頭雖大卻有著芋艿特有的滑潤,口感帶著幾分脆爽,當地人是拿來下飯的,一時有點難接受,對於奉化,原本只知道是蔣介石的故鄉,沒想到還有這樣的特產,也算長了見識,鹹味的芋頭當菜來吃,新加坡吃到的興化芋頭要更美味一些,切成長方的芋頭下鍋,把帶著鹹味的醬收到表面上,鹹中帶甜,酥綿的口感非常怡人。
 |
莆田餐廳的興化芋頭 |
客家人也愛吃鹹味的芋頭,傳統的芋粿用料紮實,油蔥的香氣混著芋頭跟米粿,雖是小食,一顆可以飽上半天,另有一種類似芋圓的小食,也是吃鹹味的作法,名字有些特別,叫算盤子,大小就像以前當舖用的算盤子,源自廣東大埔,新加坡有一家專賣大埔客家小吃的路邊攤,這算盤子就是在這裡遇到的。
 |
客家芋粿 |
 |
算盤子 |
潮汕的芋頭小食就以甜味出名了,白果芋泥用上了豬油跟白糖,香滑甜膩,作為收尾的甜品,吃上幾口芋泥,喝一小杯潮州功夫茶,才算是完成了一頓潮州菜,潮州餐館裡幾乎都有這一道,只是下手都不重了,新加坡的發記還算是老派的作法,不想去餐館又想吃這芋泥,一個好地方是香港上環皇后街市場裡的曾記粿品,另一道大大有名的潮州芋頭甜點是反沙芋,沙糖溶成糖漿,再炒乾,也就是返回沙狀,是謂「反沙」,相比於熔融態的一層糖漿作法的拔絲,反沙芋的作法多了一份俐落,吃起來便利,只是對炒功非常要求,白糖均勻地收在長方形的芋頭表面,外層又甜又脆的,內層鬆綿可口,在香港的尚興喜歡點一盤反沙鴛鴦,就是一半芋頭一半蕃薯,口感跟風味各擅勝場,都是好物來著。
 |
曾記粿品的白果芋泥 |
 |
尚興的反沙鴛鴦 |
台菜也愛用芋頭做甜點,金蓬萊的芋頭酥就很經典,不過說起台灣特有的芋頭小食,必然要提芋圓,近來台灣的甜品在華人圈大受歡迎,上海,香港,新加坡處處可見,代表口味正是芋圓,最近遇到比較驚豔的芋圓是高雄的捌月,地瓜粉跟芋泥的比例拿捏甚好,跟淋上桂花蜜的冰體吃來頗清爽,相當推薦,至於草湖芋頭冰,現在早已企業化經營,各大超市都買得到,唯一的問題是太過難吃,要懷念那個味道,可以到台中柳川邊的憶難忘冰果室,第一次吃到老闆用百年製冰機做的芋頭凸冰,彷彿聽到當年貨卡的叫賣聲...
 |
憶難忘冰果室的芋頭冰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