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8月11日 星期六

芋頭


小時候家裡芋頭的吃法是蒸熟切厚片,沾著大蒜醬油一起吃的,一直以為這是獨有的吃法,因為在外頭,芋頭大多是吃甜的,尤其超愛冰冰涼涼的凍芋,這是高價甜品來著,遇到也很難下手,多半是吃用叫賣貨卡賣的草湖芋頭冰,那段台灣國語的叫賣超級經典,根本是那個年代的共同回憶。
有一次在浙江蕭山的金馬賓館,老闆心血來潮點了一盤奉化芋頭,居然也是切了厚片沾醬油來吃,這芋頭比台灣產的更適合這種吃法,個頭雖大卻有著芋艿特有的滑潤,口感帶著幾分脆爽,當地人是拿來下飯的,一時有點難接受,對於奉化,原本只知道是蔣介石的故鄉,沒想到還有這樣的特產,也算長了見識,鹹味的芋頭當菜來吃,新加坡吃到的興化芋頭要更美味一些,切成長方的芋頭下鍋,把帶著鹹味的醬收到表面上,鹹中帶甜,酥綿的口感非常怡人。
莆田餐廳的興化芋頭

客家人也愛吃鹹味的芋頭,傳統的芋粿用料紮實,油蔥的香氣混著芋頭跟米粿,雖是小食,一顆可以飽上半天,另有一種類似芋圓的小食,也是吃鹹味的作法,名字有些特別,叫算盤子,大小就像以前當舖用的算盤子,源自廣東大埔,新加坡有一家專賣大埔客家小吃的路邊攤,這算盤子就是在這裡遇到的。
客家芋粿

算盤子

潮汕的芋頭小食就以甜味出名了,白果芋泥用上了豬油跟白糖,香滑甜膩,作為收尾的甜品,吃上幾口芋泥,喝一小杯潮州功夫茶,才算是完成了一頓潮州菜,潮州餐館裡幾乎都有這一道,只是下手都不重了,新加坡的發記還算是老派的作法,不想去餐館又想吃這芋泥,一個好地方是香港上環皇后街市場裡的曾記粿品,另一道大大有名的潮州芋頭甜點是反沙芋,沙糖溶成糖漿,再炒乾,也就是返回沙狀,是謂「反沙」,相比於熔融態的一層糖漿作法的拔絲,反沙芋的作法多了一份俐落,吃起來便利,只是對炒功非常要求,白糖均勻地收在長方形的芋頭表面,外層又甜又脆的,內層鬆綿可口,在香港的尚興喜歡點一盤反沙鴛鴦,就是一半芋頭一半蕃薯,口感跟風味各擅勝場,都是好物來著。
曾記粿品的白果芋泥

尚興的反沙鴛鴦


台菜也愛用芋頭做甜點,金蓬萊的芋頭酥就很經典,不過說起台灣特有的芋頭小食,必然要提芋圓,近來台灣的甜品在華人圈大受歡迎,上海,香港,新加坡處處可見,代表口味正是芋圓,最近遇到比較驚豔的芋圓是高雄的捌月,地瓜粉跟芋泥的比例拿捏甚好,跟淋上桂花蜜的冰體吃來頗清爽,相當推薦,至於草湖芋頭冰,現在早已企業化經營,各大超市都買得到,唯一的問題是太過難吃,要懷念那個味道,可以到台中柳川邊的憶難忘冰果室,第一次吃到老闆用百年製冰機做的芋頭凸冰,彷彿聽到當年貨卡的叫賣聲...
憶難忘冰果室的芋頭冰

2018年8月7日 星期二

煎釀鯪魚

每每在菜牌上看到釀菜,不管吃過沒吃過,總會想點,這個字眼是粗料細作的代名詞,沒點功夫跟講究是做不出來的。
大部份的釀菜都是老菜譜來著,多半也帶著炫技的成份,友人之間不乏做菜的高手,多數菜色吃完通常跟著一句,這菜不難做,不過遇上釀菜,一般閉嘴乖乖吃完,就算能做,也不得不承認費時費工,有些菜色出落驚人,例如陸羽的糯米釀雞,脆皮之下全是糯米,大氣飽滿,歎為觀止,各菜系都有不同的釀菜,酒家菜的豬肚鱉也是這一路,上海菜用鰻魚釀大腸,有個華麗的名字叫龍穿虎腸,眾多釀菜裡,煎釀鯪魚是很特別的一道。
龍穿虎腸
糯米釀雞

這菜在廣東一帶不難見到,順德菜餐廳一般都有,價格其實也不貴,常言食在廣州,廚出鳳城,鳳城就是現在的順德,順德菜自成一系,在粵菜體系裡,跟廣府菜,潮州菜,客家菜相庭抗禮,用料雖然很家常,技藝卻是強項,鯪魚是大眾魚,肉質雖甜,細刺太多,通常是拿來打魚丸或做魚滑的,順德大廚把魚肉片下,留皮去骨,魚肉剁碎成漿再塞回去下鍋煎,設想之妙與手段之巧,著實令人佩服當年做出這道菜的師傅。
其實這道菜大約10年前就吃過了,倒也不是特別喜愛,雖然技藝驚人,不過在港澳要吃魚,選擇太多,而煎釀鯪魚吃來,感覺就是有魚皮的煎魚板,這次在得龍,餐廳用鐵板上菜,淋上沙爹味的醬汁,味道說不上細膩,但是有些暖意,一個畫面隱隱浮現,年輕的廚師為了被魚刺弄的不敢吃魚的小兒子,細細地切剁釀煎,小孩吃完後一家人的相視微笑,跟其他炫技的釀菜相比,煎釀鯪魚似乎多了一份心意。
煎釀鯪魚

2018年8月1日 星期三

丹麥哥本哈根 Noma 2.0 - 猜謎大會

到了新址重開的Noma,去用餐區域之前會經過一排玻璃屋,後來知道這是他們的發酵實驗室,上百種的材料在不同的發酵情形下產生的風味,來搭配時令的食材,這樣的說法似乎定調了 Noma 2.0 的主軸,不過事情倒沒這樣簡單。帶著拜神的心態來,不意看似單純的料理處處暗藏玄機,最厲害的是,雖然藏了這樣多的心機,卻是一團和諧,北歐菜出名的發酵菜蔬風味運用的低調圓融,支撐各式海鮮的鮮美甘旨,初念淺轉念深,沒有一旁專業的服務生時時解惑,還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。
玻璃屋裡的發酵實驗室


海蝸牛殼盛湯,殼邊點著野蒜,黑醋栗種子,輕輕一口的湯裡點點酸氣,久燉貝類的濃郁是預料之內,果蔬的酸爽也在想像之中,但是舌底飽滿的油脂感就是個有趣的驚喜了,原來加了枸杞跟枸杞油一起燉煮,味道一路由酸爽到濃郁到豐滿,像北歐人淡定外表下的熱情,一開場就是個深度梗。
海蝸牛清湯

食器上滿滿淡菜殼,打開上蓋,一隻淡菜分兩邊開,各有一顆貝體,相形之下食器的蓋子還要顯得複雜一些,一口鮮甜嫩裡有煙燻氣息,這個有鬼,煙燻過的淡菜口感不可能如此輕柔,風味更是異常地飽滿,這是片開微煮過淡菜再塞了好幾顆燻過的淡菜肚內,淡菜夾煙燻肚內,這心機當真深的可以。
淡菜

一碗蝦子用白草莓,風乾番茄,綠燈籠果醬汁,搭了一片海草蝦餅,鮮味對位著不同的酸味,三顆小蝦頭畫龍點睛,抓起蝦頭一口啜吸,蝦腦的味道炸開蝦肉跟醬汁裡的複雜風味,味道直衝延髓,停住一口氣,回過氣時口中天清氣爽,腦海裡全是蝦,這蝦頭另有講究,蝦腦抽一半,跟奶油混過後再注射回去,那紮實濃郁的風味原來是這樣來的。

丹麥花蛤搭配黑醋栗膏醬,玩的是鮮上加鮮,海星是半凝態的蛋黃,鋪上鱒魚卵,灑上乾梅片,在濃醇的蛋黃襯托下,鱒魚卵的鮮鹹在梅片的引導翩翩起舞,直到盤子被刮乾,亞洲少見的圓鰭魚子 lumpfish roe,盤邊六塊醃漬昆布,味道各不相同,魚卵上一層凝膠是花枝做的,魚子的味道高雅輕盈,不同片的昆布混搭出不同風味,變化精細繁複,應接不暇。干貝用蔬菜醬調味,點綴著一小塊醃漬的干貝卵,對比出甘甜,北寄貝搭配黑醋栗果,醃過的葉子,花苞,種籽油,生蠔則是搭了芥末油,芥末葉,芥末花,這些貝類用同個植物的不同部位來引出不同風味,很有哲學般的深度,一口下去的味道也很好,但是要跟上廚師的構想來賞味,卻是吃力。
花蛤
海星
圓鰭魚子
干貝

北寄貝
海膽搭生核桃,有脆口有綿糯,核桃間飄著淡淡花香,海膽口感洋溢著溫潤,服務生解惑是玫瑰油。一碗奶油上插著三片餅乾狀的東西,說這道是海參,怎麼看都對不起來,原來是曬乾的海參腸,而參體烤過切小塊混在奶油裡,稍嫌單調的海參跑出不同味道,這兩道的味道相對直接,也有出其不意的樂趣,非常欣賞。
海膽
海參
稍微燙過的花枝切片,放在黑醋栗木做的盤子上,淋上焦化昆布奶油,溫度帶出醋栗木的香氣為花枝添香,昆布增鮮,一株黑醋栗物盡其用,然後是炸過的玫瑰花瓣跟野菜拌炒海蝸牛內臟,主菜是烤鱈魚頭,很細心地把魚頭分拆,突顯每個部分不同的口感,烤醬中摻了蘑菇,而沾醬有三種,辣根,咖哩,以及螞蟻,是的,聞名已久的螞蟻終於出現,不過已經調成沾醬的模樣了,不同層次的酸味讓鱈魚肉變化著不同的甜感,整體來說,以味道的複雜度而言,大抵是吃過的餐廳之最,但是複雜的內在依然保持著入口的和諧,Noma 得享大名確實有其精巧犀利的技藝,這一路猜燈謎猜的滿頭大汗,不免驚訝主廚及團隊的心機之深,不過一旁的服務生態度親切,有問必答,是一種你有本事問多少,就讓你知道多少的高深莫測。
花枝
鱈魚頭
在歇業的兩年間,他們到了東京,墨爾本,墨西哥市做快閃餐廳,如今北海小英雄在廣大的海洋修煉後,回到小美人魚的身旁,帶著滿口袋的味覺元素,眼中閃著精靈古怪的光芒打算再次征服世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