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7月31日 星期二

The Tickets Bar

心目裡有兩位神,東方的小野次郎莊嚴肅穆,讓人心甘情願地膜拜,而西方這位更像是魔術師,其出色入化之處,直接令人瞠目結舌。這些年西餐世界裡,名廚如潮水般紛紛冒出頭來,Gordon Ramsey, Alain Ducasse, Joel Robuchon, Heston Blumenthal 得力於電視與米其林指南,大有四大天王的架勢,但是天王不過是替神護駕的而已,再次回到神的領域,只是在門口等位,背後的汗毛已經一根根地豎立起來。 這裡是 The Tickets Bar,天下第一廚神 Ferran Adria 的小酒吧餐廳。
2012年,機緣巧合在餐廳開幕不久後到訪,當時他們還沒拿到米其林的星星,但是這餐廳的開幕是城裡的大事情,因為主事者前一年把連續五年被評為世界第一餐廳的 el Bulli 收了起來,然後選在市中心開了這家氛圍輕鬆無比的小酒吧,到底會端出什麼菜色,人人拭目以待,當時對於所謂分子料理的認知僅止於維基百科上一段文字的我們,在意外寒冷的南歐五月天裡,抖著身子走進戲院票亭一般的門口,從此改變了對料理的想法。
The Tickets Bar

前菜是橄欖,但是除了顏色,一點也不像,看來像個青綠色的蛋黃,入口爆開,霎時腦袋一空,身體仿佛被橄欖味的強風瞬時吹過,這已經超越了食物的境界,原本就是 el Bulli 的經典之作,而且所為的分子料理也是因為這道而廣為人知,這顛覆感官的方式,直讓人頭暈目眩。
液體橄欖

然後是片的極薄的生鮪魚肚肉,上面有鮭魚卵,蝦肉,海帶絲及一點生薑調味,吃得時候把兩旁的鮪魚肉翻到中間成卷,每咬一口都是一個驚喜,日本人雖是生魚片料理的大行家,但是日式魚生以發揮魚料本身的味道為主,這道菜或許是源於日式生魚片,但是變化之巧妙,令人讚歎不已,恨不得多來幾片,射雕英雄傳裡,洪七公吃到黃蓉的巧手名菜,玉笛誰家聽落花,五種材料混搭,每咬一口都是不同的味覺組合,想來也就是這樣一個滋味。
鮪魚肚肉

再來上桌的藍色水漾紋路盤子裡,錯落有致的一顆顆泡芙,頂上一片薄薄的帕米森,點點的可可粉灑落,一旁是珍珠一般的橄欖油球,輕輕拿起泡芙,送入口中,一用力,熔融態的起司從帶脆的麵皮裡爆了開來,不由得用手把嘴巴掩住以免失態,熔融的起司味道更直接,多種激烈的風味爭先恐後一湧而出,風捲殘雲後居然還有另一層厚實的味道壓陣,原來裡面有兩種起司,可可的味道在味覺轉換的過程中緩緩地閃爍著,最後來口啤酒,轉換口中的溫度以及味道,回想著整個過程,彷彿見識到了夢幻裡千變萬化的暗器。
起司球

中等大小的蟶子貝六顆一字排開在碎冰上端了上來,每一顆的前半泛著油光,後半被一層細緻的白色泡沫覆蓋著,侍者介紹油光那一半是炙熟的,用薑汁橄欖油調味,白色那一半是生的,用檸檬泡調味,建議先吃熟的那一半,再吃生的那一半,蟶子這東西我不陌生,香港常吃,這裡的做法利用了它生熟都好吃的特點,分開處理后又擺回同一個地方,對半的大小剛好夠一口吃,這活用食材特點的作法一直以為只有漫畫才看得到,味道呢?沒有話說,而且先熟再生雖然違背我們的傳統認知,但是在濃郁的熟貝之後,清爽的檸檬一則去油膩,再則把生貝的鮮甜引出來,活用食材的天馬行空創意料理,精彩萬分。
蟶子

下面一道是帶骨的小肋排,直覺老闆一定有從香港叉燒汲取經驗,一口咬下,小小的一塊肉裡居然有三層味道,表面帶甜略焦脆,中間熟的剛好,軟嫩到入口既化,骨頭邊咬勁十足,吃完喝了一口Cava,汽泡酒的味道清爽地滑過,一口氣從胃裡浮了上來,好舒服。
小肋排

我們的位置在吧台邊上,一邊吃的時候,一邊還可以看到廚師的料理過程,有兩道菜我們看著出了不下十盤了,其中有道像手卷的東西,廚師作好要拿給侍者上菜的時候,四只手卷裡掉了一卷,師傅很乾脆地把另一卷扔掉,改上二人份給另一桌,有重作了一次四人份的,猜想是因為考慮到不想讓一桌的客人嘗到不同時間的味道差異,我們看著,很有衝動想跟師傅要那份打算要丟掉的,於是在胃已經塞滿的狀態下,又加點了這道手卷。餡料是番茄心,拌著切成碎片的羅勒葉,外面的皮是酥脆的薄餅皮,一口咬下,那強力的味道一擊而逝,留下繞梁三日的餘味,三人久久沒開口,陶醉在無盡的美味中。
番茄手卷

之後又來了幾次,每次都有新的驚艷,章魚腿佐醃辣椒,甜酒鵝肝醬,伊比利火腿卷空心麵包小棍,液態氮急凍無花果刨冰,層出不窮的創新花樣,讓每次確認預定之後,心思完全被緊緊地綁住,安東尼波頓的死前最後一餐選了次郎的壽司,我要選 The Tickets Bar
玫瑰荔枝果凍

【亞洲街邊五十系列】中國四川省成都市 冒節子肥腸粉

        有次去成都住了個好酒店,入住時櫃檯發了幾張雞尾酒券,夜裡沒事就到酒吧去坐坐,在市中心區的高樓看著帶點霧霾的夜景,跟妹子聊上兩句,也算旅途間的小小樂趣。

        成都人民對於滿街的蒼蠅館子十分自豪,問了附近那裡有地道早餐,妹子拍胸脯直說旁邊地鐵出口的冒節子肥腸粉,冒節子是啥沒概念,肥腸粉可是久仰大名,隔天一早游完泳拉著室友按著百度地圖過來,這環境一看就很有味道,店面前一口大鍋水深火熱地煲著一條條的肥腸,要了碗肥腸粉,又點了白湯肺片試試味道,這才曉得原來冒節子是指小腸的最前段,處理時打個結封了一些湯汁在裡面,吃的時候一口爆漿,非常過癮,這碗肥腸粉辣中帶鮮,肥腸糯帶脆,薯粉滑而彈,底層鋪了芽菜,非常對味,肺片湯鮮味濃,又是另一番風味,難怪妹子們這樣推薦,吃完額頭冒汗,成都的濕氣好像也散去了一些。

冒節子



        隔天直接吆喝團友們過來,人人讚不絕口,連自小賣豬肉的老饕也吃到頻頻點頭,還遇到現做薯粉,師傅把打洞的鐵碗舉高拍著,薯粉一條條入水遇熱成型,助手在一旁撈起,這手藝看的人目不轉睛,要是住在成都,肯定三天兩頭就要來上一碗。




2018年7月30日 星期一

【亞洲街邊五十系列】中國廣東省汕頭市 富苑夜宵


在汕頭打車,不免向師傅打聽當地餐廳,在中國,大眾點評出了名亂灌票,百度的熱門文章也很偏頗,覺得不如問問當地人的意見,果然在地同志們,人人有想法,個個愛推薦,拿出口袋名單聽聽想法,提起富苑夜粥,人人搖頭,直說不值得,不如去老姿娘,加上同行的汕大小妹子也推薦,於是捨富苑到了老姿娘,一陣亂點,砂鍋粥風味十足,薄殼米太鹹,魚飯多樣,味道算中規中矩,血蛤味道不厚,還沒在新加坡的味道好,只是太便宜了,沒啥好挑。隔天下午,送走大部隊,在酒店略作歇息,想著來潮汕一趟,好像還缺了些什麼,於是輕騎簡從,搭著公車到富苑瞧瞧。
老姿娘夜粥
血蛤


到了門邊,雕梁畫棟的,一時還以為走錯地頭,這裡不應該是個大排檔一類的地方嗎?不過當真富麗堂皇的,是他們的點菜區,一排生猛海鮮,一排鹵水生醃點心小菜,最精彩的是一排的凍蟹魚飯,燈光下蟹殼閃閃發亮,漂亮到不像真的,手指一比,點菜大嬸好心提醒,這很貴啊,要六七百,開玩笑,真便宜了,還不敢吃呢,點完落座,菜品迅速上齊,要了白粥,開始動手,生醃瀨尿蝦鹹裡帶香的醃汁味中,蝦味在柔糯的口感中綻開,頓時覺得對不起眾家兄弟,這樣的東西,才是來潮汕該享受的,如果為了性價比的夜宵,還真不值這千里迢迢,凍蟹鮮甜,蟹味豐滿,沾點雞油風味更加,或許沒尚興那樣的講究,但是在夜宵裡能吃到這等好物,也只有潮汕一帶了,鵝肝鵝腸中規中矩,鹵水味道偏輕,跟白粥一起吃,是心滿意足的夜半歌聲。
富苑夜宵

凍蟹
生醃瀨尿蝦



【亞洲街邊五十系列】新加坡 結霜橋叻沙


在揮汗如雨的新加坡舊城區裡,一轉身來到屋簷陰影中裡的飲食區,一排人龍的盡頭處,鐵鍋底下的炭爐火紅紅地燒著,白色襯衫的老先生面無表情地把湯撈進碗裡,湯底的香氣混著炭火味遠遠地飄了過來,掌勺的動作不快不慢,彷彿眼前越來越長的人龍跟她一點關係也沒有,這熱天的炭爐前,老頭滴汗不出,連眉毛也沒動上一下。

這家名為結霜橋叻沙的老店已經有50年的歷史了,傳統的叻沙在準備的時候,把湯底反覆在碗中倒進倒出,完全地浸染,讓味道透進米線裡,吃的時候只能用湯匙,每一口的米線才有足夠味道的湯,湯底與入味的米線無縫地混成,香茅的氣味飄在微辣的湯上組成了立體的口味,獅咁有如神來一筆,讓所有的味道複雜地綻開,恍然大悟了叻沙的妙處,這錯綜複雜的濃郁,讓叻沙成為新加坡小食的代表,與香港的雲吞麵,台灣的牛肉麵鼎足而立。



2018年7月29日 星期日

【亞洲街邊五十系列】台灣台南市 永記魚丸 滷肉飯

對於粗料細作型的料理是一點抵抗力都沒有的,名貴食材總帶著點土豪氣息,只要提錢來談,要吃A5日和還是J5火腿,都不太難,這個年頭,去找個願意細細地整治滷肉,紮實地煮好一鍋飯的店家,好像比找一家沒賣日本和牛的燒肉店還難。

永記是家賣虱目魚丸的店家,魚皮魚丸脆丸都是自家製作,湯底色清味甜,韭菜花畫龍點睛,或許湯甜到太多人問了,店家索性在餐牌下註明不加味精,不過更精彩的是滷肉飯,明顯跟別家不同的,是白飯的水準,帶點咬勁的口感跟滷汁的油脂構成迷人的小宇宙,大部份出名的滷肉飯,店家花了許多功夫去整治滷汁跟肉,甚至有些豪華版本,連鴨肝,干貝等食材都用上了,但是他們的白飯相形之下少了些心思,當然他們也知道米的重要性,會用好產地的米,也很講究地煮,畢竟一碗白飯跟滷肉飯對米飯的要求是不同的,不是好的滷肉加上好的白飯就必然是好的滷肉飯,滷肉飯江湖能人輩出,人人都能比劃兩下,但是低調地把滷肉對飯的基本功練到極致,才是最後笑傲江湖的高手。


滷肉飯

綜合丸湯

2018年7月25日 星期三

片皮鴨 片皮雞 片皮鵝

全世界最出名的中菜估計是北京烤鴨,又叫片皮鴨,有一說起源南京,明朝遷都時一起流傳到北京,另一說源於山東,不管如何,現在北京城裡處處是烤鴨店,各家也說了不少故事來標章北京烤鴨的美味,北京住了幾年,對於現在超級高調的大董,以「酥不膩」為名的烤鴨,總是嫌它不夠油,少了些風味,相形之下更偏愛胡同裡就算訂了位還是要排隊的破店利群,那油光每每讓人心情大好。
明火掛爐

利群的烤鴨是片皮帶肉
片皮鴨名氣太大,幾乎是有華人的地方酒有片皮鴨,記得有一年去杜塞多夫出差,歐洲老闆興沖沖地帶路去吃了一隻,味道如何已經沒印象了,只是覺得烤鴨當真是無遠佛屆,後來到處吃片皮鴨,也覺得台北,香港,新加坡的烤鴨不輸北京,印象中最好吃的烤鴨,反而是在新加坡吃到的,非常意外。
片皮鴨吃得多了,片皮雞可是很難遇到的,第一次是在銅鑼灣現已歇業的麒麟閣,算是開了眼界,一試之下,雞皮比鴨皮更薄脆,皮下油脂清甜加倍出色,雞腿肉作生菜包雞鬆,對一點黑醋,層次分明,雞胸肉撕開佐雞油炸春卷,半雞三吃,精彩絕倫,只是當時料理雖然精彩,場子卻稀稀落落,果然不久後就傳出歇業,實在可惜。
麒麟閣的片皮雞,難得的是可以點半隻,這玉體橫陳的樣子自有一番撩人

生菜雞鬆與春卷,半雞做三吃,很見功夫

前一陣子去了龍景軒,菜單上居然出現片皮雞,沒多想就下手點,服務生很客氣地回說要先看一下廚房有沒有備料,運氣不錯,龍景軒的食材自來有一定水準,這片法不帶肉,主要吃雞皮的香脆,餅皮的麥香出色帶韌,很能呈現雞皮的特點,這雞沒做兩吃,服務生把翅膀跟腿擺上,雞腿上一道道的刀痕,可見片刀之利。
龍景軒的片皮雞


這麵皮用的十分出色
雞腿上的刀痕纍纍

有片皮鴨,片皮雞,自然也有片皮鵝,只是更少見,印象之中只在譽瓏軒的菜牌上見過,吃這東西一定要人多,之前幾次來都是吃燒鵝,譽瓏軒的燒鵝很特別,用的是三個月大的仔鵝,鵝肉比起其他做燒鵝的店加倍嫩,對著鵝油梅子醬一起吃,有份清爽,這一回終於來點了片皮鵝,片法帶著點鵝肉,用小麵餅夾著黃瓜蒜白沾麵醬吃,鵝味比鴨味道更重,是另一種風味來著,第二吃的生菜鵝鬆是下了鵝油去炒的,夾著生菜很合拍,撈了一些到蔥油麵裡,又多扒了兩口麵。
譽瓏軒的片皮鵝
小麵餅刻意挑過,更加勁道

生菜鵝鬆

不曉得有沒有餐廳要做片皮鴿子...